位置: 浩瀚体育 > 浩瀚动态
浩瀚体育好像屋顶绿化提了好久了为什么很少看到建筑有这样实施的呢?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9-26

  不谈别墅,少数不差钱的公建以及明星建筑,老百姓都是理性人,算盘都得打,当然得掂量着办。新技术纵使有各种优势,宣传强度多么大,落地还需考虑社会现实。

  屋顶覆土改造,特殊的草坪和植物都不便宜,更别说需要长期的维护。维护一旦停止,各种问题你懂的。这是一笔长期账。那费用怎么摊派呢?

  在国内,具体的国情又给屋顶绿化提出了一些必须考虑的实际问题。比如我们喜欢在居民楼平屋顶上布太阳能板;由于安全原因,更多时候屋顶压根不能随便上的。这些限制条件直接降低了屋顶绿化的效用,使之小型化,破碎化。而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的开发强度又远远不及香港,还不到寸绿寸金的程度——『你说花钱搞啥屋顶绿化,还不一定看得到,我下楼就有不挺好的』。大部分人心中对屋顶的碎片绿地估值还不高,不足以撬动这个杠杆。

  这直接导致了现阶段屋顶绿化没办法代表绝大部分人的利益,只是少数人感兴趣,自发地搞搞。现状既如此。哪怕现在开发商新建房屋预设一个,经年累月后也会遇到这个问题,最终因投入收益不对称而变成现在的状况。不单屋顶绿化,很多绿化的衰败都是这个原因。『为什么』的问题解决不了,里面的利益逻辑不清楚,即使再鼓励也是无水之源。

  不过,尽管屋顶绿化有诸多优点,却并不意味着它必然会得到所有人的赞同。从推广之初开始,它就不断遭遇阻力——上海推广3年,2亿平方米的屋顶面积,绿化成功的只有12万平方米。

浩瀚体育好像屋顶绿化提了好久了为什么很少看到建筑有这样实施的呢?(图1)

  这当然也有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据了解,如同并非所有屋顶适宜平改坡一样,也不是所有平顶建筑都适合屋顶绿化。如果是建草坪,屋顶承载力要达到每平方米150—200公斤,土壤介质厚度15—20厘米;如果有树木花草,那屋顶承载力要达到每平方米500—600公斤,土壤介质厚度为50—80厘米。很多上世纪80年代之前建造的老房子,就无法达到承重要求。当然,列入旧城改造以及10层以上的建筑,就更没有必要做屋顶绿化。

  另外,植物对空中花园要求也比较高,在梅龙镇广场11楼,如今除了草坪依旧是马尼拉草外,葡萄架已经换成了紫藤,罗汉松、冬青树等取代了早先色彩绚丽的花草树木。专业工作者说,屋顶上种植的植物需要品种强壮并具有抵抗极端气候条件的能力。而一位经营草坪的企业负责人透露,空中草坪要比地面草坪贵一倍。

  这一切都意味着屋顶绿化的技术成本。从采访情况看,成本也的确是左右很多人态度的重要因素。一位市民就对此发表意见:“每天光浇水就要人工费和水费,这笔钱谁付?”

  而住在顶楼的百姓还担心屋顶绿化会造成渗漏水和招虫子。他们的想法是,万一养护不当,或者施工不当,防渗漏夹板层就有可能损坏,而草坪更容易藏污纳垢。

  “居民住宅,我们更多选用平改坡。”据了解,尽管屋顶绿化技术已经得到实践验证,但为了避免

  ,目前上海除了新建小区外,大部分屋顶绿化集中在商住楼和办公楼。而在更多的城市,精力也更多集中于地面绿化。

  屋顶绿化的好处不少,尤其是提供休闲场所,降低建筑顶层空间的温度,减少房顶建筑材料的热辐射和城市的热岛效应。然后不难发现,这些收益只有前两项是明确的内部性『我投入,我享受』的,其他都是模糊的外部性『我投入,为环境做贡献』。

  所以想要自上而下地引导屋顶绿化,不能只是喊口号,而是切实地思考阻碍内部性的社会原因。只有实际投入者的利益方向和这项先进技术的方向一致,带来了明显收益,才可能推广——如此也才可能收获环境外部性。

  所以要我说,推广屋顶绿化,不如推广屋顶『小型菜化』,箱体种植最好,搭架子栽藤蔓次之,浅土层蔬菜亦可。受益人更明确,老百姓喜闻乐见,自组织,成本低,接地气,参与性高,还能锻炼身体。

  说白了这个事还是得自下而上,反过来强行推广各种绿化,要么变味,要么半路就黄了。真正在生长的东西,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植物如此,社会也如此。

  评论反应羊咩咩那张图是p的,我看了一下好像真是。。。没有仔细选图真是抱歉,大家就当效果图看好噜,另外我说的比较泛泛而谈,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Green Roof, 其实不光是国内,就是在非常重视环境的发达国家比如加拿大,也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总的来说就是 贵, 以及后期维护, 麻烦且贵。

  首先景观师们普遍吐槽的是建筑绿化常常是一开始看起来很美,因为植物都是买来的漂漂亮亮,拍拍照片发发杂志。然而过一段时间就死的差不多了,因为植物的生长是一个复杂的事情,并不是有土就能长的,也并不是种完了就永葆青春了。再加上屋顶本身还要承担排水保暖的功能,现在的绿色屋顶系统常常要求很高的后期维护成本,人力上的和金钱上的。比如屋顶没有遮蔽,夏天灌溉需求很高,同时引来的屋顶防水问题,植物根茎破坏屋顶结构的问题。

  所以一个可持续的绿色屋顶要求前期详细的设计,比如植物的种类配比,排水的设计屋顶结构的设计等等,这些都要交设计费吧,要花时间。因为建设量少本身一次性投入的成本也很高。

  所以和很多环保技术一样,绿色屋顶在现阶段还处于投入大于回报的阶段,主要还是靠公共项目在推广,广大私人业主们不太愿意掏这个钱。

  就设计而言,感觉真的很缺乏系统性的绿色屋顶设计,全面考虑和建筑的关系,资源的分配利用,以及使用人群的定位,和周边环境关系等。

  这个比较特别的点在于,设计师通过学习温哥华地区本身野外草本植物生长的生态关系,来选择植物品种和配比,也就是说,是在人为的创造自然。虽然听起来有点反设计,其目的是让绿色屋顶能够发展成相对自洽的状态,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后期维护要求,同时让市民能够去感受他们生活的这片区域的独特的生态。浩瀚体育app下载设计单位PWL的说法是,除了夏天偶尔要浇浇水,冬天也许除除枯草,其他时候基本不用管。

  而建筑设计本身也配合屋顶有一套中水处理系统,收集雨水,简单处理后用于建筑内部的盥洗用途等。

  比较好玩的是,现在屋顶上出现了不少自己飘过来的植物种类,也有小型鸟类会在上面筑巢,越来越按照自然的方向有自己的发展和变化,给设计者本身也带来了惊喜。

  项目位于温哥华市中心,整体给我的感觉就像城市里的荒野,a wild meadow, 非常有感觉,和建筑以及周边环境都有很强的联系,并不是屋顶上的孤岛,带来了很好的环境和社会效应。

  贴个视频链接,主要讲怎么选植物的,需要翻墙sorry。。。就是视频里这个boy给我讲解的这个项目,给Bruce点个赞

  防水问题:防水技术上都能解决,无非就是设计施工水平的问题,行业内水平参差不齐,那盖楼还有墙壁盖不直的,不种树的屋顶也都还有漏水的;

  根系问题:须根系乔木长大了根系也不得了啊~其实现在预防根穿刺主要还是物理化学手段,比较流行的好像是铜离子什么的一些疏根剂的使用,就是屋顶表面涂一层让植物根不喜欢的东西,它就往两边长而不是往建筑里面扎,这个偶不专业,但是作为一名种植设计师,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想要乔木长好,至少1.2m以上最好1.5m以上覆土(地库顶板),再堆个地形什么的才好种名贵大型的苗,各地规范不一,开发商实力(money)不一,至于纯屋顶,你塔吊拉个土也是蛮大工程量的,最好还是能保障个60cm以上还能搞点小灌木玩点花样,什么30cm还是种点草本宿根完事;

  地库顶的覆土绿化和顶层的屋顶绿化在技术上有什么区别?——低楼层的我觉得真心觉得区别不太大(详见后文,如果有兴致了解的);

  已经完成的屋顶绿化项目中有哪些问题?舒适度是否有很大的提升?——这个问问google度娘都可以,近些年的我一时能想起来的比如美国的高架公园,the high line……还有就是巨人网络总部,草本宿根为主的典范

  其实辰山植物园的三个门的建筑就是和整体的堆坡绿环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所以顶上也是绿化,他们就漏水了(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哈哈哈,移动硬盘在公司,有机会补图)

  大学的时候听闻中关村家乐福上面的屋顶绿化(如下图)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屋顶绿化……没求证过,但是会经常趁着逛超市的机会上去溜达溜达,一个大斜坡上去,靠中关村大街那边跟路面基本平齐,走到后面就变成一个大的“城市阳台”,,视野不错。学生时代还是见识浅薄(虽然现在也没开到哪里去),其实后来想想日本很多地方的屋顶绿化从规模颜值恐怕是要超过它的,再后来,发现随便拎两小区就可以灭掉它。

  这要回到第一句话,我理解的“屋顶绿化”属于构筑物上的绿化。现在大多数的住宅小区基本都是自带地下停车库的,而配套景观基本在地下停车库上面做的,所以普罗大众买房的时候几乎不会注意到自家的园林其实就是屋顶花园,像北上广良心开发商做的地库顶板覆土至少都是1.2-1.5m以上,我遇到过的一些抠门的甲方做到60cm的都有,60cm啥概念?就是你家大点的花盆啊……遇到1.5m的还好做点,基本是当自然土壤种,因为做地库结构的又不傻,知道你要堆很多东西,那树还会再长大呢,垮了可是终身追责的,基本都是往将近两倍来放荷载余量的,如果是特别大的乔木(至少胸径三四十以上的),谨慎点的会再套套柱网,各种吨位大的、地形高的尽量往承受能力强点的地方堆。

  在某些项目上,车库可能是半地下的,为啥?省钱省事……因为挖深基坑啥的那都是要做专项方案的,开挖超过多少米还要专项方案过专家组的(查查新闻什么深基坑坍塌啥的事故还是很多的,这年头最怕就是安全事故),所以他们就挖浅点,剩下的露半截在外面,上面照样绿化。

  此上两种其实贡献了大多数的住宅“绿化”,剩下些传统意义上的“屋顶绿化”为啥少呢?

  我觉得主要还是性价比,你想想地产商那都是能省则省啊!那看不到的犄角旮旯,谁管呢?!仔细看很多楼盘的公共楼道门厅可能还贴石材,消防大门背后看不到也不太用的消防楼梯很多就是90年代风格了。

  现在很多楼盘楼盘配套的沿街商铺上面有条件为何不做?你想沿街商铺那么吵,万一楼下还整个餐饮的浩瀚体育,那楼上咋卖?靠楼顶多出来的面积补啊,虽然不在产证里,但是可以利用啊,搭个阳光房什么的也是凑合用的(当然都是背地里的个人行为,现在上海城管也抓得紧了)。

  一、有点追求的开发商,相对比较细节主义,觉得能看到的地方就不能空着(航拍的屋顶就不管了);

  二、绿地率不够的项目,很多项目前期使劲抠绿地率啊,但是从报规到真正的专项设计出来还有十万八千里~改着改着绿地率不够了也是有的,像上海很多地方就有屋顶绿化绿地率折算的标准,我记得浦东就根据种植形式(花园式、组合式、草坪式)和屋顶高度不同有不同的换算系数。越低楼层系数越高,为啥?低楼层不就相当于现在的地下车库顶板绿化么!高楼层因为风力、养护等原因确实应该慎重绿化,刮个台风掉下来一棵树咋办……就算不掉下来,风吹日晒的水分流失那么严重养护起来困难啊~

  所以其实低楼层的屋顶绿化早就木有神马技术阻碍了,超高层什么的整那么多,暂时我觉得意义有限吧……

  根据2014年某次项目收到的评审意见,当时上海计入绿地率的部分要求覆土是1.5m。

  以2013年浦东新区建设项目屋顶绿化折算绿地率的指导意见(试行)为例,不满足覆土的地面绿化和屋顶绿化都可以通过折算计入绿地率(见下表), 但是有比例要求。

  关于这个问题,顶楼回答得挺精准了,我也点了赞同。我只是来补充和分享一下我的观点,分四个点来说:

  从技术面上简单概括的说,屋顶绿化的特点在于,植物同时需要水(植物生长)和排水(根系怕被泡)、建筑物也需要排水和阻根(承载和结构强度),这里产生了一个「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矛盾,让人很纠结。

  还有一点我发现,屋顶绿化和建筑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建筑完成后几乎不需要维护,而屋顶绿化是在其全生命周期内,都需要专业的维护。所以这不是说买一个LV包包就可以装一辈子的逼了,而是不仅要花钱买包,而且每个月都要买很昂贵的油去把包包擦亮。

  可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一旦出现需求,再难的事情都不会被人类难倒,无非就是钱和技术需要同时到位而已。

  而且,我们在谈论此议题时,完全不是在谈未来的蓝图而已,现实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地库顶板绿化,在当今的城市居住区中,几乎已经是空气一般的存在了。假若我们把屋顶绿化的「DNA」规定为「建筑结构体上面的绿化种植」的话,那地库顶板绿化跟我们世俗中理解的屋顶绿化其实是亲兄弟,他们的技术难度其实几乎一致(最不同的地方可能在于风荷载,暂无视┳_┳)。

  承认地库顶板也是属于屋顶绿化之后,我们来观察为何其如此广泛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住宅小区同时需要地库和绿化,所以自然就被开发商做出来了。

  所以,当看到题目中说的 「为什么很少看到建筑实施」,其实我是抗拒的,但也理解,这大概就是人们的一种对现实状况的不满足和上进心吧——只有在我家头顶上的那一抹绿色才能叫做屋顶绿化。

  进入新世纪,我们城市里的建筑开始变得「奇奇怪怪」,例如,扎哈和伊东笔下的歌剧院(分别位于广州和台中),同样的功能呈现完全不一样的外观,但其实如果用泡泡图来「还原」建筑的流线,其实会得到大致一样的结果,无非就是以演艺厅为核心的各种配套空间而已——这里面有一个东西叫做原型(prototype)在控制建筑,建筑师无非就是在这个原型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解,通过空间流线的操作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已。

  每一种建筑(building)都有一种原型,在这个理解的前提下,我们按照功能(Program)来随便列举一下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建筑,有住宅、写字楼、学校、医院、工厂、商场等等,下面问题请听题:哪一种类型的房屋需要屋顶绿化?

  目前我解读的答案是:只有设计图需要——近年来大家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屋顶绿化毫无違和感的进入到了几乎任何一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甚至城市规划文本或宣传册套路中。似乎屋顶绿化成为万能的装饰品。突然想起一句网传的王小波金句:「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屋顶绿化当下的可悲之处就是,既「万能」,又「无能」。

  有时候设计师们总是聚在一起埋怨甲方总是「莫名其妙」的提出很多「无理的要求」,但我们作为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也要反思自己,为什么总是本能的、习惯性的把屋顶涂上绿色呢?

  一句话概括就是,在中国,除了上面提到的地库顶板绿化之外,屋顶绿化还没有进入大多数建筑原型(building prototypes)中。

  也许到这里就有人会提出疑问,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建筑的原型里,一定会有屋顶绿化这个element的存在。。。。于是问题就来到了可持续建筑设计是不是一种风格? - 可持续发展 - 知乎这里。这个议题展开来说有太多可以批判的角度了,暂时不展开,我只是想说我目前的观点——用生态或可持续来切入思考屋顶绿化的未来是错误的方向。

  说一句政治不正确的话,除了执政者和生态相关产业的商人,没有人在乎我家屋顶或阳台上的那棵树能为这个城市吸掉多少二氧化碳及雾霾。那个农夫说的「我不捐,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的段子,放在这里来说明这个问题,私以为挺恰当的。

  所以我十分赞成顶楼用三个追问“谁出钱”、“谁享受”、“谁在乎”来回答这个问题。

  多嘴一句,顶楼回答中提到的「屋顶菜园」我也持保留意见,这个方向是套用在「由下至上」的发展模式上的一种类型而已,它不是什么新东西,在目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上来看,「屋顶菜园」的生命力,还需要一些更强大的诱因——从这个角度上引出我下面要说的最后一个观点。

  若要推广屋顶绿化,不是从上至下或者从下至上,方向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要综合经济、产业和政治等各方面因素来解决,也就是说——

  需要注意的是,我上面说的「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不一定指的是要便宜,当然便宜是很重要的因素,比如说当年的柯布笔下的现代主义建筑席卷全球,成为了「 国际主义建筑」,就是因为省钱和省力。

  目前来看,浩瀚体育app下载昂贵的建造和后续长时间的维护成本使屋顶绿化成为「奢侈品」,而这其中产生的市场溢价,从而吸引到看重此溢价的买(2)家(b),反而是屋顶绿化的潜力所在。

  米兰那个著名垂直森林,我听过一个参与此项目的建筑师的演讲,浩瀚体育app下载当时有问他有关价格的问题,据他说,这栋建筑里面,房屋售价是大约9xxx欧每平米,阳台上的绿化的管理费,以一个两居室的产品为单位,是1xxx欧/月/户,听上去挺贵的。

  台湾有一个建筑建造时间上更早一点——位于新竹高铁站附近的半亩塘「若山」案,每一户的阳台上都有一棵2-3米高的乔木,这个案子2014年初落成、交房。(也是听演讲时)据开发商江文渊说,阳台和屋顶的种植系统,有专门的绿化团队,多年的技术积累,以及五年的「保固」期。于是我恰好听到负责这个案子的苗木商人的演讲,据他说,光这栋楼的48棵树,每个月的维护成本也在8xxxxx台币以上。

  然而,这两个案子都算成功,在我看来,只是因为他们在完善的技术支持下,通过产业和商业的共同运作,成为了「商品」。

  以上,都在解释我在第三个自然段里说到的「一旦出现需求,再难的事情都不会被人类难倒,无非就是钱和技术需要同时到位而已」那句话。但写到后来我发现,这句话只说了一半而已,完整的版本应是:「屋顶绿化的未来潜力在于,钱和技术需要同时到位,然后商品化」。